文章

顯示從 4月, 2007 起發佈的文章

all u can eat

圖片
一時技癢,弄了一頓海鮮。 原來在銅鑼灣買菜是很便宜的,這頓飯只用了約一百元: 魚 10元 蟹 35元 聖子 15元 甜豆 5元 番茄、薯仔及西芹(煲湯用) 15元 冰鮮雞 25元 外出吃飯真的很貴啊!

Stranger than fiction &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

基本上這兩套電影沒有什麼關連,將它們放在一起最大原因是他們均是我近期看到的佳作。 而另一個原因,兩套電影都是由輕鬆轉到有點沉重。 「Stranger than fiction」真的戲如其名,非常奇怪,亦非常有趣。我一直到中段才知道主角是一個活生生的人,而不只是小說內的一個角色。主角因為不斷聽到有弦外之音(Voice over)在描述其生活及能準確地指出將發生的事,使其生活被擾亂之餘,他亦希望找出真相。原來他已經成為一本小說(fiction)的主角,作者所寫的事全都在其身上發生,但問題是這位作者最著名的地方,是每部小說的主角均在結局時死去。最後,作者因為主角而改了結局(這結局可能會影響其小說的銷路),不過正如她所說,小說內的主角是因為不知將死而死,現實的主角是知道結局亦欣然接受,並不需作者更改結局,這樣的一個人,又怎能忍心要他死呢? 而「姨媽的後現代生活」則是一套非常生活化的電影,所有人和事都時常在身邊出現,每個人都有其缺憾:與現實脫節的姨媽、腿瘸的寬寬、毀了半邊臉的飛飛、患有老人痴呆症的飛飛的祖母、自戀但孤獨的水太太、為病重女兒而以詐騙為生的金永花、自認為詩人的騙子潘知常、被姨媽拋棄的丈夫及女兒劉大凡......姨媽自視清高,因此落得孤寂的生活。這些人在姨媽的生活中穿插,令我們看到姨媽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中的生活哲學。原本平凡的人生因為潘知常的出現而改變,她一直希望能實現的理想以為能從此實現。但最後也只能走回頭,與自己不喜歡的丈夫及沒有感情的女兒生活。最後,姨媽在小攤子吃著淡而無味的大餅,好像告訴大家她接受了這樣過餘下的人生。

香港電影金像奬 - 最佳男主角

圖片
我每年都必定收看「香港電影金像奬」頒獎典禮。 我喜愛看電影,當然不是全部都會看過,而電影頒獎禮可讓我看看電影人怎樣去評價一部電影/演員。 今年獲提名最佳男主角的每一位也可說是熱門人選,我會認為較難預測誰為最後得勝者。當然,我本身頗喜歡劉青雲,他獲獎也令我感到高興。而看著五位獲提名的候選人,我想我也會希望劉青雲能成為今屆影帝。 周潤發(滿城盡帶黃金甲)-這套電影本身令我非常失望,我認為比「英雄」及「夜宴」還差。在此前提下,我認為劇本先天不足,不足以令周潤發有發揮的機會。 梁朝偉(傷城)-和周潤發不同的是這電影確實有一個不俗的角色予梁朝偉,不過想不到是我覺得梁朝偉演來力不從心,這是我首次看到梁朝偉力不從心的演出。 李連杰(霍元甲)-我從來都不大喜歡看李連杰的電影,而我亦從不喜歡看功夫片。不過,我真的頗喜歡霍元甲,亦是李連杰首次令我覺得原來他是懂得演戲。 最後,我並沒有看過「父子」及「我要成名」,從所聽到的口碑,我相信兩位表現該也不錯。 然而從感情上出發,我會喜歡劉青雲多點。他拍過很多電影,每一部我也認為出色,要數最深印象,會是「目露兇光」、「一個字頭的誕生」及「高度戒備」。他是一個有什麼角色在手,他便可以變成那一個人,每一部電影你也不會見到劉青雲,你只會見到內裏的角色。所以戲裏戲外,他都不是一個很耀眼的人,又或因此他到今天才得到這遲來的奬項。

Three Basic Demands

上星期,陪媽媽看醫生,醫生跟我們說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,提出過一個名為「Three Basic Demand」,大部份人都會因為滿足不到這三個需求而感到不快樂。 Ellis'REBT: A-B-C framework I am absolutely must perform well at important tasks (especially, winning the approval of others), or else I am an inadequate, worthless person. You/other people definitely must treat me fairly and kindly or you are no damned good.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I live must almost always be comfortable and enjoyable, or else my life is pretty rotten! 每一天大部份人都好像上述那樣,因為滿足不到這三個需求而不快樂。當我們看到這個「Three Basic Demand」,均會認為每個人都知道,不過知道並不等於會記住,亦不等於懂得去解決。我總覺得要時時刻刻明白以上三個需求都不能在現實中得到滿足,這像看破紅塵一般。有時你認為自己已經看透,但轉眼間又在做相同的事。 這是看似簡單又艱辛的路,就是太多人小看這種需求,因此人們容易患上情緒病。這種病會不知不覺間出現,大家亦不知其嚴重性,這是其難以治癒的地方-了解別人心中所想可能比做一個外科手術更難。 這是我互聯網上找到有關這個Framework的資料: http://www.mypharmacy.co.uk/health_books/books/o/overcoming_jealousy.htm

愛情故事

"丈夫"是一位好好先生,他深愛其妻子,希望能永遠保護她;"妻子"是一位很懂得照顧別人的人,她愛其丈夫,希望與他分享一切。他們生活穩定,是別人眼中的恩愛夫妻。 但"妻子"在工作上及生活上均遇到不少壓力,她開始發現"丈夫"不明白她。當壓力不斷增加,"丈夫"已經盡力去安慰"妻子","妻子"亦不斷尋求辦法,但他們之間已變得越來越遠。 到後來,無論他們有多愛對方,"妻子"已經無法面對"丈夫",無法再跟他一起生活,她不知怎辦,她的親人亦不知怎辦。她的醫生診斷出她有情緒病,病情時好時壞,每次她見到"丈夫",她便會失控。因此,她搬到妹妹家中,每次回家執拾行李時,妹妹都請求"丈夫"不要在場。這樣她的病情似乎穩定下來。 二月十四日,情人節的當日,"妻子"與"丈夫"聯絡,打算在她回家執拾東西後,一起去吃下午茶。正當大家都以為情況有好轉時,妹妹告訴"丈夫",他妻子其實仍未能控制情緒,希望"丈夫"能取消這次約會。這樣"丈夫"在情人節當日,躲避在家的附近等待"妻子"離開。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,直至有一天"丈夫"回到家中見到"妻子"。"妻子"正在打掃,"丈夫"再也按捺不住,躲到房中哭。"妻子"見到"丈夫",也哭了起來,然後不能控制地帶了約十件行李離開。 終於,"丈夫"對"妻子"提出離婚。他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,只是如果每次見面都令"妻子"情緒激動,那不如讓"妻子"離開好了。 "丈夫"對"妻子"說,或許有一天,他會重新再追求她,或許他們能重新在一起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想家

三天旅行後,儘管旅程多快樂,一抵達香港,即有「回家真好」這感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