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「港督」到「特首」 (part II)
其實在衛奕信勳爵出任港督之前,他對中國文化及事務亦有相當豐富的了解及興趣。在1960至1962年,他一直都在香港大學學習普通話,同時還兼任時任香港總督柏立基爵士之政治顧問。回到英國的外交部後,最初專責處理對尼泊爾和韓國的外交事務,後來因文化大革命爆發而改為主理對中國的外交事務。因此,英國政府視他為中國通,內閣對中國事務有任何問題,往往也十分依賴其意見。可是,衛奕信勳爵卻自覺不能勝任,於是在1968年辭職離開外交部。但在1977年重返政府,並應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之請,調到香港擔任總督政治顧問。在任職政治顧問期間,衛奕信著手於處理香港與中國大陸,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外交事務。在1984年的夏天被派到北京,授權與中方一同起草《中英聯合聲明》,衛奕信勳爵與中方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《聯合聲明》的草案。在1987年4月9日,衛奕信勳爵正式出任第27任香港總督。由1960至1987年,衛奕信勳爵未出任港督之前,他所有的工作皆與中國及香港有關,這是促成他接替尤德爵士的原因。
衛奕信勳爵認為,由於中、港兩地經貿交往日益頻繁,所以要保障香港的未來,就必須與大陸政府建立起緊密的互信關係,相反,對抗並不能造就成果。他相信殖民地所有重大的轉變都應先得到中央的全力支持。因此他曾經被指在香港問題上過度偏坦中方,另一方面他任內經歷了六四事件,港人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更加跌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,他曾推出多項政策試圖挽回民心(例:玫瑰園計劃),決定興建規模龐大的新機場。然而,新機場的興建,最終成為他被撤換的一大伏筆,亦使不少人對他的印象比較負面。
衛奕信勳爵興建新機場的計劃,以望振興香港人的信心,但卻因為需動用庫房上千億元的儲備,中方就指這是一項企圖要花光香港外匯儲備的陰謀。最後英國首相馬卓安親自來華簽署諒解備忘,英方承諾留予未來特區政府的儲備將不少於250億港元,事件才可以完滿解決。但經此事以後,保守黨政府認為對中國的妥協政策已不再適用,而英方更認為對北京處處退讓的衛奕信需要負上責任。結果,衛奕信勳爵與夫人於不情願的情況下,在1992年7月3日離開香港。臨行前,衛奕信勳爵表示「對說再見感到傷感」。衛奕信勳爵出任港督可說最為難的一位港督,他的決定需要中方及英方的同意及支持,故此很難像過往的港督能自由施政,亦因為衛奕信勳爵太熟悉中國,在對華政策上採取妥協態度,這不單得不到中方的信任,更使英方不滿。
衛奕信勳爵被撤換後,政治家出身的彭定康男爵擔任末任港督。彭定康男爵上任後放棄了衛奕信的妥協政策,改為對中方採取強硬態度;而直到香港主權移交為止,中、英關係也沒有多大的改善。
在1992年10月,彭定康發表了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,報告提及政改方案,表示即將改革立法局的選舉制度,以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。但亦因此與中共陷入惡劣的關係。彭定康最為人樂道的是其親民作風,亦顯示其政治智慧,儘管已經卸任港督,但有部份港人都仍愛戴「肥彭」,不時將其與特首比較,故此我認為彭定康確實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。
1997年7月,香港回歸中國,亦正式改名為「香港特別行政區」,而香港最高領導人由「港督」變為「特首」。1997年到2007年十年間,由特首董建華到特首曾蔭權,香港經歷了「沙士」、金融風暴,但整個香港環境都不算差,只是大家的心態不同,沒有以前的和諧氣氛。從前我們沒有權選擇港督,大家會接受,但現在卻不能接受特首,這不能用革命的口號而胡混過去。但大家只懷緬過去的繁華,郤看不到從前的努力;現在香港的環境及資源皆比從前優勝,市民郤不贊同這些成果。
從「港督」到「特首」,這是一段歷史,無從改變。但改變必須時,是否應因從環境去共同改變及進步?
衛奕信勳爵認為,由於中、港兩地經貿交往日益頻繁,所以要保障香港的未來,就必須與大陸政府建立起緊密的互信關係,相反,對抗並不能造就成果。他相信殖民地所有重大的轉變都應先得到中央的全力支持。因此他曾經被指在香港問題上過度偏坦中方,另一方面他任內經歷了六四事件,港人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更加跌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,他曾推出多項政策試圖挽回民心(例:玫瑰園計劃),決定興建規模龐大的新機場。然而,新機場的興建,最終成為他被撤換的一大伏筆,亦使不少人對他的印象比較負面。
衛奕信勳爵興建新機場的計劃,以望振興香港人的信心,但卻因為需動用庫房上千億元的儲備,中方就指這是一項企圖要花光香港外匯儲備的陰謀。最後英國首相馬卓安親自來華簽署諒解備忘,英方承諾留予未來特區政府的儲備將不少於250億港元,事件才可以完滿解決。但經此事以後,保守黨政府認為對中國的妥協政策已不再適用,而英方更認為對北京處處退讓的衛奕信需要負上責任。結果,衛奕信勳爵與夫人於不情願的情況下,在1992年7月3日離開香港。臨行前,衛奕信勳爵表示「對說再見感到傷感」。衛奕信勳爵出任港督可說最為難的一位港督,他的決定需要中方及英方的同意及支持,故此很難像過往的港督能自由施政,亦因為衛奕信勳爵太熟悉中國,在對華政策上採取妥協態度,這不單得不到中方的信任,更使英方不滿。
衛奕信勳爵被撤換後,政治家出身的彭定康男爵擔任末任港督。彭定康男爵上任後放棄了衛奕信的妥協政策,改為對中方採取強硬態度;而直到香港主權移交為止,中、英關係也沒有多大的改善。
在1992年10月,彭定康發表了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,報告提及政改方案,表示即將改革立法局的選舉制度,以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。但亦因此與中共陷入惡劣的關係。彭定康最為人樂道的是其親民作風,亦顯示其政治智慧,儘管已經卸任港督,但有部份港人都仍愛戴「肥彭」,不時將其與特首比較,故此我認為彭定康確實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。
1997年7月,香港回歸中國,亦正式改名為「香港特別行政區」,而香港最高領導人由「港督」變為「特首」。1997年到2007年十年間,由特首董建華到特首曾蔭權,香港經歷了「沙士」、金融風暴,但整個香港環境都不算差,只是大家的心態不同,沒有以前的和諧氣氛。從前我們沒有權選擇港督,大家會接受,但現在卻不能接受特首,這不能用革命的口號而胡混過去。但大家只懷緬過去的繁華,郤看不到從前的努力;現在香港的環境及資源皆比從前優勝,市民郤不贊同這些成果。
從「港督」到「特首」,這是一段歷史,無從改變。但改變必須時,是否應因從環境去共同改變及進步?
留言